火車之旅,富里火車站周遭5大必去景點
2019-07-24

 

從台北一路搭乘火車往東行駛,窗外的高樓大廈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的田地,車上的旅客也隨著火車的抵達漸漸減少,隨著火車的移動,心情也逐漸興奮起來,腦海裡想像著花蓮富里火車站會是什麼樣子? 想著想著火車也抵達了花蓮富里火車站。

 

車站內的座位區以溫暖色調的木椅為基礎,讓人有種樸實溫暖的感覺


  

初次踏入這片土地,映入眼簾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一排矮樓房,直接衝擊著生活在都市的我,或許這就是人人嚮往的清靜悠閒吧,逃離了都市的喧囂,走進了寧靜的鄉村,就像車站裡的詞一樣
 

 



   富里的姿態

   是田埂旁迎著風鞠躬的飽滿

   富里的顏色

   是灑遍滿山起伏搖曳閃爍的金黃

   富里的牽掛

   是炊煙眷戀著浮雲游子的念念不忘

   富里的溫度是上天賜予這片迦南之地的甜美微笑
 

 


 

富里火車站整體是以穀倉為設計,呈現了富米之倉的特色,火車站以米白搭配木頭色調的配色,再加上不時傳來的鳥鳴聲,讓人彷彿置身在森林之中,平凡踏實的漫遊之旅的起點-富里火車站。

 

其實富里出產了非常多的物產喔!有稻米、金針、香菇、梅子、茶、咖啡...等等,而這裡的稻米所碾製出來的米可是一級棒的,煮出來的米飯Q彈飽滿外,咀嚼過後口腔裡都會有淡淡的香甜味

 

除此之外,來這也千萬不能錯過金針花、段木香菇、富里咖啡、牛樟芝等,在這除了可以買到金針花的產品,在特殊的月份裡還有機會看到整片的金針花海,每逢金針花季都會有許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金針花。


在富里街道上,一棟老舊的建築物吸引了許多遊客停留,來到了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公埔文化館
 

距離富里火車站2分鐘車程的富里公埔文化館,可具有非常多的歷史背景,這裡是早期富里鄉公所的所在地,建立於民國488月中旬,後來鄉公所移至新大樓後,閒置的辦公大樓就成了富里地區的文史館。


                    

藍色的大門、古銅色的門把與現代極具差異的風格,具有特色卻又不違和;而旁邊的庄役場則是建於日治時期1926年,是當時少數仿文藝復興時期鋼筋混泥土建築,目前是花蓮縣僅存的庄役場建築,不過目前內部暫時無對外開放。

 

  

因為富里鄉舊地名是公埔,據說是因為這裡以前是公共牧場,也有另一個說法是清朝頒佈拓墾章程中,凡是未著手墾殖的預定地被稱之公埔,因此保留著富里鄉所有的文化的地方就被命名為-富里公埔文化館。


  

往公埔文化園區裡面行走,還能看見葉日松文學館

 

   

這裡有非常多當地詩人葉日松的詩集,感受葉日松對富里的熱愛,用一個個詩詞包覆著鄉情,感受最純樸鄉野民情

 

逛完了富里公埔文化館在當地店家的介紹下,來到了步行約1分鐘的百年土地公廟


    
        

位於富里鄉鬧區附近的土地公廟,平日就會有許多在地居民停留於此
 

 

   

有別於其他地區開放式的祭祀方式,這裡的土地公是被鐵欄圍住的,據說是因為早年時期愛國獎劵及六合彩的盛行,許多人都將土地公綁架回家,或是將貢龜的情緒發洩在土地公上,為了防止這些情況持續發生,只好做鐵欄將土地公圍住。


 







 

除了土地公非常有歷史外,

在旁邊也佇立了一個百年奇景,

 

一棵要近十個人才圍得起來的大榕樹,

它可是被列為花蓮縣珍貴老樹之一




 


早年時期富里鄉飼養許多牛隻,許多居民都會將家中的牲畜繫在大樹旁,在酷熱的夏天裡,藏匿在樹蔭下談天,微風輕拂於臉龐,感受尚天然的冷氣。

 


 

 

隨處可見土地公信仰來自於古代時期對土地的崇拜,        
有句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                                        
指的是田附近隨處可見土地公,                                            
可見土地公無人不知,                                                            

隨著時代變遷,                                                                        
現在的土地公可不只在農田附近出現,                                
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拜土地公,                                                
因為土地公不只掌管田地也能招財。                                    





看了東方民間傳統信仰後可不能錯過西方傳統信仰,跟百年土地公廟一樣位於同一條街上的富里基督長老教會是台灣東部歷史最悠久的長老教會之一。



創立於1876年的富里基督長老教會,歷經百年風雨洗禮下依舊佇立於此,原本是木造的建築,經過玉里大地震的破壞後,才將教堂修建成所看到的水泥式建築。


  

教會的外觀是巴洛克風格混合著阿拉伯與歐式的建築,粗粒的灰泥牆面交錯著古今藝術感,不仔細看還以為是現代昂貴的工業風呢!

 


   現今台灣有許多宗教勢力,而17世紀中期荷西殖民時期基督教就傳進台灣內,但真正開始發展卻是在開港後才漸漸形成勢力的,在台灣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有教會,但訪間常聽到的「基督教」通常指的是新教,在台灣新教也是在台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

 

走進永安街的瑞舞丹大戲院,時間回流至1989年的春節那日

  

斑駁的木門上刻畫著歲月的痕跡,推開了門,走進了歷史的漩渦裡。

       

木造售票亭是50年代最新潮的裝潢,告示板上停留著戲院最後一場收費電影「黑道情」的相關訊息,手寫式的相關訊息依稀看的見歷史的痕跡,從電影收費票價也能看見當時的物價水準,售票亭旁的牆壁上,保留戰爭的空襲警報疏散圖,可見當年世界的不安定。


進入戲院廳的出入口掉了漆,牆面上有許多條歲月的裂痕,看得出經歷了不少風雨。


  

進入戲院裡,映入眼簾不是華麗的沙發座椅,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簡單的木椅,這裡沒有空調也沒有冷氣機台,只有幾台簡簡單單的電扇維持著整個空氣的流暢, 牆面上還保留了許多當時的電影海報。

 

我們現在常見的影城其實是戲院,最早的影城的名字是電影院,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將日本經營的電影館全都更名為戲院,後來因多放映廳的電影院被稱為影城,爾後大部分的戲院就漸漸改為現在常見的影城。
 

 

短短的距離,走過的每步路,都藏著許多寶藏等待著旅客來挖掘,漫步在花蓮富里鄉,步伐漸漸趨緩,旅途正要開始……